在這整幅照片中,我們比較注意的應該是一些混亂的線條,但你有沒有注意到在這個星雲區域有一個巨大氣泡(bubble)存在,你找到了嗎?我們先將系圖橘色區域放大
放大後你可以看到一個氣泡狀的區域(用黃色標示),中間的恆星區都是極為年輕的恆星,由恆星吹出來的猛烈的星際風將星雲物質吹開成一個大氣泡,星雲物質濃密的區域抵擋了星際風(藍綠色區域),在這裡可以看到一些黑暗星雲,顯示物質極為濃密,由中央恆星區吹來的星際風,擠壓這些物質也觸發了恆星在此誕生,是星球生成的區域
如果我們將上上圖的黃色區域放大來看
右上角的塔狀星雲是由較冷的氫氣和一些塵埃所組成,塔型的尖端指向兩顆巨大質量星球,巨大質量星球強烈的輻射不斷削鑿星雲,你可以看出這些星雲的邊緣都非常的亮,如果將這些塔狀星雲放大來看
仔細看塔狀星雲的尖端,有一些細細的氣體噴流出來,這是隱藏在塵埃後方的剛形成的恆星所噴射出來的氣體,這裡是恆星誕生的地方
我們再放大另一邊恆星形成區域來看
先將橘色圖框區域放大
兩個黑暗的塵埃柱狀塔在成蔭的氫氣分子雲上方,彎曲的塵埃柱不斷抵抗來自附近具大質量星球強烈輻射的侵蝕,在這些濃厚星雲的內部恆星正在誕生,只是視線被遮蔽
如果將上上圖的黃色框區域放大
可以看到一些黑暗較冷的團塊雲氣,被後方較亮的星雲所凸顯出來,像是一座座的小島一般,這些獨立的小團塊雲氣,稱為Bok Globule(包克球)(說文解字),他們抵抗來自附近恆星強大的恆星風和輻射的侵襲,可能有一些新的恆星在他們之中誕生
說文解字:包克球(取材自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k_globule)
包克球是在1940年代被天文學家巴特·包克(Bart Bok)首度發現的,包克球是在恆星形成階段中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高密度暗雲氣。包克球通常都在游離氫區(H II區)內被發現,一般質量大約是10–50 個太陽質量,大小約為1光年 ,內部有氫分子 (H2)、碳的氧化物和氦,還有大約1%(質量)的含矽的塵埃。
在1947年的一篇論文中,包克和E.F. Reilly假設這些雲氣很像是恆星的繭,會經歷重力崩塌後形成新的恆星,也就是恆星或星團的誕生。這個假說很難在觀測上獲得證實,因為內部散發出來的可見光被濃密的黑暗雲氣遮蔽掉而難以看見。1990年,在近紅外線的觀測才證實了恆星在包克球內誕生。進一步的觀測顯露出包克球內嵌有熱源,微米波發射線的研究,也提供了落入的氣體吸積成原恆星的證據。
包克球依然是積極研究的主題,是在自然的宇宙中所知最冷的對象(像是3K),它們的結構和密度仍有許多神秘之處。
改編自:http://hubblesite.org/gallery/album/tours/tour-carin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