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航海家的太陽系邊緣大發現

大家還記得航海家1、2號探測船嗎?在1977年8月和9月分別升空的航海家1、2號太空船航行至今已經快要35年了,截至2011/6/11,航海家1號距離地球約174億公里,相當於116.5A.U.(說文解字-1),航海家2號距離地球約142億公里,相當於95.6A.U.,航海家1號的訊號以光速傳回地球約需要32小時17分鐘,航海家2號則需要26小時18分,我們很難想像,以當年的通訊和計算能力,到如今他們還在工作,其實當年的科學家可能也沒想到人類科技進步這麼快速,到目前我們還可以透過Deep Space Network(說文解字-2)的大型天線解析他們的訊號,他們到了人類前所未到的區域,在太陽系的最邊緣,安靜地緩緩航向星際間的空間,最近航海家傳回來令人驚奇的訊息,波士頓大學的天文學家Merav Opher說:「航海家似乎進入了一個充滿磁泡泡(magnetic bubble)的新奇國度,非常令人感到驚奇!」

根據電腦模式的運算,每一個磁泡泡的大小約為100百萬英哩,以航海家探測船的速度要數星期才能穿越一個磁泡泡,航海家1號約於2007年進入這個泡沫區(foam zone),航海家2號則於一年後抵達,一開始,科學家不知道探測船探測到了甚麼?但他們現在有了很好的想法。
一個磁泡泡的大小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閱讀天地系列之三:NGC1300星系解讀

NGC 1300星系位於波江座,距離我們約7千萬光年左右,它的棒狀核心約有3300光年,整個星系的大小超過10萬光年,到目前我們尚未在NGC 1300的核心找到超大質量的核心黑洞,這是和其他星系非常不同的地方。

NGC 1300星系是典型的棒狀螺旋星系,它和其他正型螺旋星系不同的地方在於其漩渦臂並沒有全部都向著中心旋入,而是連結到一個由眾多恆星組成的棒狀核心之兩端,最近科學家相信我們的銀河系應該也是棒狀螺旋星系。

我們先看一下這個星系的全貌

NGC1300是個典型的棒旋星系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海洋酸化--溫室效應的另一大隱憂

前言:最近幾年大學學測常考閱讀測驗,也常有些題目跨越地球科學、生物、物理、化學,海洋酸化其實這是這種跨越學科的主題,特別將美國大氣總署所製作的專題簡單翻譯,可做為同學學習的參考



許多人都相信,海洋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是溫室效應減緩的重要功臣,但是最近的研究卻顯示,海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之後另一個隱憂也逐漸浮現了,那就是海洋酸化的問題。

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後的化學反應,本圖取材自http://www.pmel.noaa.gov/co2/story/Ocean+Acidification


海水化學性質的根本改變正在全球的海洋持續發生,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工業和農業活動持續排放二氧化碳,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斷增加,每年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有1/3被海洋吸收,所以當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漸升高,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自然也跟著升高,剛開始的時候,許多科學家將注意力放在海洋如何協助自大氣中移除溫室氣體,但是,經過數十年的觀察顯示了另一個問題,海洋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正逐漸改變海水的化學性質,這個情形稱之為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五歲生日快樂,福衛三號

2006年4月15日我國國家太空中心(NSPO)和美國大學氣象聯盟(UCAR)合作的福爾摩沙三號衛星於美國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成功,預計執行為時5年的科學任務,這是全世界第一套透過全球定位系統衛星GPS的掩星現象,觀測大氣層垂直剖面之溫度、壓力、含水量和電離層的衛星系統,福衛三號由六顆微衛星組成,建構出一個全球大氣即時觀測網,有科學家形容:福衛三號是台灣獻給地球的大禮物,是研究地球氣象、氣候的最佳工具,今年2011年4月15日正好是福衛三號發射升空的五周年紀念日,我們要對福衛三號說聲:生日快樂。

福衛三號模擬畫面(取材自陳正一等,2006)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六年半漫長航行--信使號(MESSENGER)探測船進入水星環繞軌道

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將於2011年3月29日將信使號MESSENGER第一次環繞水星軌道的照片公布,這艘命名為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and Ranging(實在有夠長,翻譯起來為水星表面太空環境地質化學漫遊者,取其中大寫部分構成MESSENGER,我還以為是Yahoo出品的哩!)的太空船是第一艘環繞水星軌道的探測船,已於3月17日成功進入水星軌道繞行,隨後將每12小時繞行水星一次並進行各項探測,進入軌道後最初幾天將以測試太空探測船各項儀器在如此嚴苛酷熱的環境下運作的狀態為主,不過目前看來比預期要好很多,原先預計進入軌道後第一批照片將於4月4日公布,目前已決定於3月29日公布。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白話談海嘯

2011/3/11下午1點多,日本宮城縣外海發生規模8.9大地震,並引發海嘯,太平洋海嘯預報中心隨即對太平洋沿岸國家發布海嘯預警,台灣被列入觀察警告名單,隨後中央氣象局發布海嘯警報但是只是要求注意海浪突然湧升造成的危害,看來中央氣象局已經表達了海嘯對台灣地區危害應該不大,但是在媒體推波助瀾下大家看來有點緊張了,中央到地方政府總動員,然後網路上大家開始謠傳會出現10~30公尺的巨浪,這些都顯示大家對海嘯的理解其實不足,當時我也在臉書上回答同學的問題,我認為台灣應該不會有重大災情,不過政府有高度戒備也好,只要不發生重大災害就是好事,但是過度渲染乃至造成恐慌就不妥了,目前科學界對海嘯的研究不能說是完全理解,但大致上其成因已經很有共識了,我嘗試用比較白話的語言來說明海嘯。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簡介恆星視運動動畫

恆星的視運動一直是國高中學生在地球科學上很難學會的概念,最主要是很難想像,一般教學中老師會用圖形來做為輔助說明,但是立體概念用平面來表示時學生需要在腦海中進行轉換,這對空間概念比較差的學生是很難理解和學習的,如果能夠透過3D動畫或許會因減少轉換過程和比較具體視覺輔助,而能減少腦部的認知負荷降低學習難度,但是找很久都找不到好的動畫,最近在網路上發現了這個動畫,覺得可以一試,我先把用法介紹一下,大家可以試著用用看,日後如果實際教學效果不錯,再補充教學方式上來。

flash animation



引自http://astro.unl.edu/classaction/animations/coordsmotion/celhorcomp.html
由於網誌版面的關係,稍微縮小了畫面,建議打開上面連結畫面會比較大而清楚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閱讀天地系列之二:解讀船底座星雲(下)

我們還是先將全圖看一下,並請回憶上集的內容




在這整幅照片中,我們比較注意的應該是一些混亂的線條,但你有沒有注意到在這個星雲區域有一個巨大氣泡(bubble)存在,你找到了嗎?我們先將系圖橘色區域放大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閱讀天地系列之一:解讀船底座星雲(上)

2007年美國太空總署為了慶祝哈伯太空望遠鏡升空17週年,發布了一張船底座星雲(Carina Nebula)的超大全景照片,這張照片全寬涵蓋了50光年的範圍,呈現了船底座星雲中間最猛烈狂野的漩渦,此處是恆星誕生死亡之處,這張照片由哈伯太空望遠鏡的高階研究相機(ACS)所拍攝的48張照片拼接而成。


船底座星雲全圖,宛如一幅抽象畫,請點擊放大

船底座星雲當然是位於船底座,距離地球約7500光年遠,由於許多恆星在此誕生死亡,各種恆星演化過程中的作用使得星雲形狀極為狂亂。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太陽活動開始劇烈了--邁入2012高峰期(更新版)

2011/2/17第一版,2011/2/25更新版

在我的部落格的右側有一個連結到NASA的太陽觀測網站SOHO之太陽即時影像,最近可以看到太陽盤面上有幾個區域出現較多的太陽黑子

20110217太陽黑子狀態(SOHO)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2011情人節NASA星塵號太空船接近Tempel 1彗星

2011年2月14日情人節美國太空總署的星塵號(Stardust)太空船,在加州Pasadena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PL)人員控制之下,由下載的數據顯示星塵號已經完成接近Tempel 1彗星的任務,並於一個小時後會將其大型增益天線轉向地球,並在2011/02/15的太平洋時間午夜(台北時間16時)開始傳送接近時所拍攝的彗核照片,由初步的數據顯示,星塵號2/14於太平洋時間21點39分(台北時間2月15日13時39分)以181公里的近距離接近彗星。
畫家筆下星塵號接近Tempel 1彗星想像圖
圖片來源: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cfm?release=2011-053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地質學之父--詹姆士.赫登生平

詹姆士.赫登醫師(James Hutton MD;1726/6~1797/3)出生於英國被認為是近代地質學之父,他在地質學生涯的主要理論包括火成論(plutonism )和均變說(Uniformitarianism)。


詹姆士.赫登於1726年6月初生於英國愛丁堡一個五個孩子的家庭,父親在他幼年便去世,母親擔負教育責任讓他進入愛丁堡高中就讀,高中時其赫登對數學和化學極有興趣,14歲以人道學生(student of humanity)的身分進入愛丁堡大學,17歲時曾擔任律師學徒,但他對法律工作的興趣不大,18歲他擔任醫師助理並在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1749年於荷蘭雷登(Leyden)獲得醫師學位,獲得學位後和登回到英國,並於1750年夏天回到故鄉愛丁堡,24歲的赫登繼承父親的農場,並開始研究農業改良以及土壤的問題,並讓他開始對氣象和地質產生興趣,他開始研究地球表面包含岩石、土壤等,並於1764年和George Clerk Maxwell開始進行蘇格蘭北部的地質旅行。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聖嬰現象簡介

在地球氣候的變化中,聖嬰現象(El Niño)是近代科學研究非常重要的課題,在地球科學教學中,我們也常討論這個現象,我在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的網站上找到一些資料,我稍作改編作為同學認識此一現象的參考資料。


聖嬰現象發生在熱帶太平洋地區的海洋和大氣交互作用的一個現象,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的影響,我們先看一下正常時期熱帶太平洋地區海洋和大氣的狀態。
圖片修改自:http://www.pmel.noaa.gov/tao/elnino/nino_normal.html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阿留申群島上的溫帶氣旋

在我的部落格有個連結是西太平洋上的風場和海浪,是連結到即時的一個海洋氣象公司的網站,這幾天在阿留申群島上方出現非常典型的逆時針旋轉風場,如下圖


西太平洋海域的風場和浪高